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年度進步指數為2.92%。除了受社會發展強力推動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反映資源能源消耗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關系的協調發展能力,年度增強4.72%。但與比較表明,在105個樣本國家中,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位列倒數第二,生態文明建設任務還很艱巨,不能盲目樂觀。應盡快樹立“生態立國”理念。要“強體善用”:一方面要改變不合理的資源、環境利用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新版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ECCI 2014)zui大的亮點是,從相對經濟發展的協調改為總體協調,*次實現了對社會與自然真實協調的評價。要明確社會發展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意,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實現協調發展。
由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生態文明綠皮書——《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發布會”,2014年12月8日在京舉行。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中央黨校副校長黃浩濤、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吳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等出席會議并講話。專家們指出,ECI 2014生態文明指數排名顯示,海南得分zui高(93.27),河北得分zui低(65.85)。曾經連續4年穩居ECI排名位的北京,退居第二。為此,要盡快樹立“生態立國”理念。
《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 2014)》是生態文明綠皮書系列的第五部,展示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性量化評價的研究成果。該報告由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嚴耕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完成。研究中心自2007年開始中國省域(未含港澳臺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量化研究,所提出的用于評價各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ices,ECCI)是該科研團隊長期研究的核心成果。為引導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ECCI 2014從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和協調程度4個核心領域入手,選取23個具體指標定量分析和評價各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通過數據計算獲得各省的年度生態文明指數(Eco-Civilization Index,ECI)。為考察“更綠”的生態文明水平,該報告還設計了只包括生態、環境和資源等內容,剔除了社會發展指標的綠色生態文明指數(Green Eco-Civilization Index,GECI)。此外,該報告還歸納出各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類型,對全國和各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并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狀況進行了比較。
專家介紹,ECI 2014排名顯示,各省得分差異顯著,海南得分zui高(93.27),河北得分zui低(65.85)。曾經連續4年穩居ECI排名位的北京,退居第二。天津、廣東、上海、江蘇等經濟發展水平靠前的省份,與之前比較,排名相對有所回落,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海南、重慶、江西、黑龍江、四川等生態大省,排名攀升前列。主要位于中西部的河北、寧夏、河南、安徽、湖北、甘肅、陜西、山西等重工業大省、農業大省、能源大省,受總體自然資源稟賦較差和產業布局雙重影響,排名一直相對靠后。
專家說,更偏重考察生態環境和資源狀況的GECI 2014排行榜中,海南仍居*(80.54分),河北(55.71分)排在zui后。與ECI2014榜單相較,GECI 2014排*的省份發生了較大變化,江西、黑龍江、湖南等生態大省躍入*,而北京、廣東、天津等經濟大省則跌出綠色生態文明指數榜單*,陜西、江蘇、山東和天津甚至跌落至后十名。
發展趨勢分析顯示,我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呈上升趨勢,年度進步指數為2.92%,除了受社會發展強力推動外,反映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關系的協調發展能力也穩步提升4.72%。從各省域的情況看,全國多數省份2011-2012年度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都有所上升,僅吉林、西藏、上海、天津等4個省份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略有下滑??膳c比較顯示,我國生態文明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在擴大。隨著國內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與發達國家間經濟差距日益縮小,但生態、環境等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卻仍在拉大。從獲取的數據測算,在105個樣本國家中,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位列倒數第二。當前,全國整體環境質量形勢依然嚴峻,部分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短板問題突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代價過高。
研究表明,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不含港澳臺)的生態文明建設可歸納為均衡發展型、社會發達型、生態優勢型、相對均衡型、環境優勢型和低度均衡型6種類型。從整體來看,東北及沿海地區生態活力較高,但環境質量優良的省份。在社會發展受經濟水平強勢制約的情況下,各省應從自身類型特點出發,結合自身具體條件,采取有效措施,尤其是抓住社會與自然相互協調程度提升大有可為的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指出,生態與環境、資源之間是“一體兩用”的關系,生態是“體”,環境和資源是人類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對生態的兩種用途。因此,生態保護和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功的基礎和保障,應盡快樹立“生態立國”理念,在生態良好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涉及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根本性變革,因此,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量化評價存在較大難度,尤其是制度和觀念層面,缺乏數據的支撐。不過,制度和觀念層面的建設,理應在器物和行為層面上體現出來。基于這樣的思路,ECCI從器物和行為層面入手,區分出生態活力、環境質量、社會發展、協調程度四個核心考察領域,依據科學性、性、導向性和定量化的原則選取具體指標,來定量評價和分析各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對ECCI進行了實質性改進。ECCI 2014對生態、環境和資源進行區分,體現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并重的政策導向。報告同時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策略,就是要“強體善用”:一方面要改變不合理的資源、環境利用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根本途徑就是要走一條協調發展道路,使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不超出生態系統承載能力,同時讓資源利用真正轉化為社會福祉。ECCI 2014zui大的亮點是對協調程度的認識和評價,從相對經濟發展的協調改為總體協調,*次實現了對社會與自然真實協調的評價。以往的評價,關注的是與經濟而言的相對協調。例如,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單位GDP氨氮排放量、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等指標,上述指標中的“單位”,都是指萬元GDP,這樣一來,如果污染物排放和資源消耗的增速低于GDP的增速,“協調程度”便會增加。然而,在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的范圍內,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應該是合理的,社會與自然的雙贏才符合協調的本意。因此,ECCI 2014從實際出發,轉變考察思路,將上述5個指標更新為COD排放變化效應、氨氮排放變化效應、能源消耗變化效應、二氧化硫排放變化效應4個指標,測評年度排放變化對水體和空氣質量產生的影響,從而避免了因GDP的高速增長而掩蓋的排放持續增加、污染依舊嚴重的事實。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和底線。這就需要在國家層面,樹立“生態立國”理念,推進“生態立國”進程;在地方層面,則要樹立“生態立省”理念,推進“生態立省”進程。所謂生態立國或生態立省,是指國家或地區在制定大政方針時,堅持生態優先,依據自身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之路,實現生態健康、環境良好、資源永續的發展目標。1999年,海南省人大作出《關于建設生態省的決定》,在全國開展生態省建設。2000年,國務院頒發《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要求大力推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和環境優美鄉鎮的建設,即以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把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總體規劃,合理布局,統一推進。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生態省建設,制定并實施了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福建、天津兩地還制定了專門的生態省(市)建設“十二五”規劃。大部分省份是在2007年前啟動生態省建設的,河南于2012年、湖北于2014年宣布加入這個行列。相信還會有更多的省份加入進來。
綠皮書建議:認真制定和落實適合區域承載能力、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堅持傳統產業升級改造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兩手抓,不斷提升我國整體競爭力,確保經濟、生態雙贏。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強制度執行力,保障環境正義,維護社會公平,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以水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等試點為突破口,盡快建立完善資源有償使用、污染物排放付費的生態補償機制。及時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數據的統計發布,積極與社會互動,搭建公眾參與、監督生態文明建設的平臺。